4月15日,在2021中國腫瘤學科普大會暨第28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啟動儀式上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抗癌協(xié)會理事長樊代明,首都醫(yī)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,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腫瘤醫(yī)院胰胃外科病區(qū)主任田艷濤和河南省腫瘤醫(yī)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陳小兵等就腫瘤防治熱點話題接受了記者采訪。
整合醫(yī)學能給老百姓帶來啥好處?
樊代明說,腫瘤長在不同位置,危害性不一樣,它的細胞也是不一樣的。比如中國和外國的食管癌就不一樣,中國主要以鱗癌為主,外國則主要以腺癌為主。它們的手術切除率、放化療敏感性也不一樣,所以同一種癌癥的治療方法也不同。最終怎么做到手到病除或藥到病除,就要“量體裁衣”,提出一個最適合的診療方案。
目前,腫瘤治療方法有很多,手術、放療、化療……有的人可能適用于先手術、有的適用于后手術、有些人需要先化療再手術,根據(jù)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結果,而把不同的方法利用到不同的狀況,最后得到了一個最好的結果,這就是整合腫瘤學。
具體來說,整合醫(yī)學就是把現(xiàn)在醫(yī)學上各科最先進的知識和臨床上最有效的經驗加以整合,然后通過心理、社會、環(huán)境等因素進行調整,最后形成一個新的醫(yī)學知識體系。
現(xiàn)在醫(yī)學分科越來越細,但人是一個整體,我們應該把所有的知識整合起來,使它服務于整個身體的健康。比如一個人得了病需要會診,會讓很多專家在一起各自提出方案,這些方案有的先用、有的后用、有的多用、有的少用、有的不用。不同的人治療方案是不一樣的,“量體裁衣”后就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。我們要把會診這種經驗普及到醫(yī)生,使大家不用會診都可以做到“量體裁衣”治療,那會對老百姓帶來很多益處。
“中醫(yī)也是未來整合醫(yī)學的主要貢獻者之一”樊代明說,“我們所說的整合醫(yī)學,不只限于中西醫(yī)整合,要整合一切有關人的知識,包括哲學、社會學、人類學、藝術學、心理學、環(huán)境學等,一切與人、與人體有關的方法,醫(yī)學都要拿過來用,由此形成新的醫(yī)學知識體系。”
癌癥不會傳染但致癌微生物有傳染性
田艷濤說,癌癥雖然不會傳染,全球有16.1%的腫瘤與致病性病原體有關。世界癌癥研究機構(IARC)目前已經發(fā)現(xiàn)了11種/類對人類可致癌的傳染病病原體,包括一種細菌(幽門螺桿菌)、七種病毒(人乳頭瘤病毒、乙型肝炎病毒、丙型肝炎病毒等)和三種寄生蟲(埃及血吸蟲、麝后睪吸蟲和華支睪吸蟲)。
人體每天大約產生上萬個癌細胞,所以腫瘤標志物數(shù)值幾乎不會為零。但要注意,腫瘤標志物升高也不一定是癌癥,其原因包括惡性腫瘤、良性疾病、腎功能不全、部分藥物使用、吸煙和妊娠等不良生活習慣及生理因素、炎性反應等。如果出現(xiàn)腫瘤標志物單獨升高,應及時到腫瘤專科醫(yī)院就診。
田艷濤提醒,多數(shù)癌癥不會直接遺傳,但很多具有遺傳易感性。也就是說,癌癥與遺傳有關,但癌癥并不會直接遺傳。有癌癥家族史的人并不一定會得癌,易感人群和高癌家族成員也不是對任何癌癥都易感,但得癌癥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人大一些。這是因為某些惡性腫瘤具有遺傳易感性,家中有血緣關系的親屬罹患惡性腫瘤,家庭其他成員在這方面的患病風險也會增大;另一方面是因為同一家族的人,生活環(huán)境和飲食習慣具有很多共同點,某些不良飲食生活習慣會導致惡性腫瘤發(fā)病具有家族聚集性。在所有癌癥中,存在明顯遺傳傾向的僅占5%-10%。如果家族中有一人患癌,不必談癌色變;如果直系親屬中2-3人患同一種癌癥,可高度懷疑有家族性患癌的傾向,但必須通過基因檢測予以排查。有癌癥家族史的人群做好早期腫瘤篩查,早預防、早干預,就能延緩或預防癌癥。
田艷濤說,飲食、運動、睡眠和心理,癌癥患者成功康復四大法寶。癌癥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,患者通常會出現(xiàn)營養(yǎng)不良、免疫力低下等情況。合理飲食、適量運動、改善睡眠及調節(jié)心理情緒是癌癥患者康復的四大基石。
肺癌高發(fā),多是被“氣”出來的
河南腫瘤登記年報最新數(shù)據(jù)顯示,肺癌依舊是河南省發(fā)病居首的惡性腫瘤。針對肺癌的預防,支修益提醒大家關注“三霾”,遠離“五氣”。“三霾”即室外的霧霾、室內的煙霾和心里的陰霾。支修益特別提醒,無論是室外的霧霾,還是室內的煙霾,最后都是通過內因發(fā)生作用,所以最重要的霾還是心里的陰霾,也叫心霾。
“如果長時間性格內向、孤僻,不善于跟人交流,處在不良的情緒中,很容易形成‘癌癥性格’,很容易影響身體的免疫機制,不僅會助推癌癥的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,還和癌癥的治療效果和遠期生存密切相關。”支修益說。
“五氣”則是室外大氣污染;室內的煙氣,包括一手煙、二手煙等;廚房的油煙氣;房屋裝修材料中的有害氣體;長時間心里生的悶氣。五氣纏身,肺癌高發(fā),所以肺癌也常被稱為被“氣”出來的病。如果能做到關注“三霾”,遠離“五氣”,對肺癌的預防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。
我們都知道,長期吸煙會導致肺癌發(fā)生。那么,電子煙是否會導致肺癌呢?支修益說,電子煙是否能導致肺癌還需要長期隨訪和直接證據(jù),目前還沒有大數(shù)據(jù)結果,也沒有確切的臨床證據(jù)。有調查表明,大多數(shù)電子煙是尼古丁的傳送系統(tǒng),煙草依賴就是尼古丁依賴,尼古丁成癮,對于沒有抽過傳統(tǒng)卷煙的青少年,讓他通過電子煙吸食尼古丁,就有可能讓他們成為尼古丁的依賴者,今后就會成為傳統(tǒng)卷煙的消費者。所以,不可輕信電子煙“無害”或“低危害”。
支修益說,通過近30年的臨床研究和20年來大量的循證醫(yī)學數(shù)據(jù)表明,胸部CT可有效發(fā)現(xiàn)早期肺癌,很多國家和地區(qū)也已經用胸部低劑量螺旋CT取代胸片和胸透進行肺癌篩查。早期肺癌通過外科手術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,延長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和十年生存率。
沒有癥狀就是沒有腫瘤?
陳小兵說,面對癌癥,預防先行。常見的23種主要致癌因素包括4種行為因素:吸煙、二手煙、飲酒、缺乏鍛煉;2種代謝因素:體重超重、糖尿?。?種環(huán)境因素:PM2.5污染、紫外線輻射;7種飲食因素:水果攝入不足、蔬菜攝入不足、膳食纖維攝入不足、鈣攝入不足、紅肉食用過多、深加工肉類食用過多、腌菜食用過多;8種感染因素:幽門螺桿菌、乙型肝炎病毒、丙型肝炎病毒、艾滋病毒、EB病毒、人乳頭瘤病毒、華支睪吸蟲、人類皰疹病毒8型。
“合理膳食,適量運動,戒煙限酒,心理平衡,充足睡眠,定期體檢,控制感染,疫苗優(yōu)先,美化環(huán)境,綠水青山。這‘腫瘤預防四字經’可以有效化解23種致癌因素,如果都能做到,至少可以預防40%-50%的癌癥。”陳小兵說。
陳小兵特別提醒,30%的癌癥與吸煙相關。中國有世界1/5的人口,卻有1/3的肺癌患者。我國肺癌高發(fā)的主要原因是吸煙人口眾多。煙草中的尼古丁會直接導致我們正常細胞基因突變,而基因突變正是導致很多腫瘤的主要原因。吸煙可導致鼻癌、口腔癌、氣管癌、食管癌、咽喉癌、肺癌、胃癌、胰腺癌、腎癌、膀胱癌、宮頸癌、骨癌和血液系統(tǒng)腫瘤等。同時,吸煙的“搭檔”喝酒也是致癌的主要因素,“任何度數(shù)、酒量的飲酒都不能防癌,反而致癌。”
“幾天前,我一個好友突然被查出胃癌晚期,還沒有任何癥狀,他百思不得其解:腫瘤到底能不能預防?如果年年體檢還不能防癌,那還體檢干嘛?”陳小兵說,“沒有癥狀不等于沒有腫瘤。很多癌癥是沒有癥狀的,胃癌最大的癥狀就是沒有癥狀,晚期廣泛轉移時會出現(xiàn)一些癥狀,但這些癥狀也并不典型,并不特有。從一個癌細胞長到米粒大小的腫瘤,約需10年,這期間你可能沒有任何癥狀,體檢也很難發(fā)現(xiàn)。而從米粒大小長到花生米大小,只需半年或更短時間。所以根據(jù)癥狀的有無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得了癌癥是不科學的。建議大家養(yǎng)成良好的生活方式,從源頭上做好一級預防,同時40歲以后要注意進行防癌體檢,降低癌癥的發(fā)病率,這才是防治癌癥的關鍵。只治不防,越治越忙;重治輕防,希望渺茫。”